9月29日12時,G8513線九寨溝至綿陽高速公路(以下簡稱“九綿高速”)全線建成通車,正式向社會車輛開放通行。九綿高速試運行期間免費通行,收費時間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復為準,屆時另行通告。川西北新增這條交通大動脈,九寨溝、平武、北川三縣不通高速公路的歷史宣告徹底結束,成都至九寨溝的車程由8小時大幅縮短至約4小時,綿陽至九寨溝的路程更將縮短至3小時左右。
九綿高速是連接川西北重要旅游目的地九寨溝與綿陽的交通大動脈。項目全長245.809公里,批復概算總投資409.98億元,采用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設計時速80公里。全線共設橋梁131座,隧道45座,互通式立交18處,收費站17個,服務區6處,橋隧比82.15%。
九綿高速分段建成通車,2021年張家坪至江油太平段建成通車,2022年平武至白馬段建成通車,2023年江油太平至平武段、九寨溝柴門關至甲勿海段建成通車,2024年白馬至王朗段建成通車,隨著本次甲勿海至王朗段的通車,九綿高速徹底實現全線通車。
九綿高速北接G8513平涼至綿陽高速公路甘肅段,南連G5京昆高速廣元至綿陽段和G93成渝地區環線綿陽至遂寧段,在平武與廣平高速相連,構成川、甘兩省又一條便捷的省際公路運輸大通道,與G5京昆高速、S18廣平高速等高速公路一道,形成“1條主通道(G5京昆高速)+2條區域聯動線”的北向出川大通道高速網。
全省首條綠色高速,將暢聯之路輕輕放進大自然。作為四川省唯一一條交通運輸部綠色公路典型示范項目,九綿高速穿越白馬王朗大熊貓國家公園以及平通河裂腹魚類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項目將綠色公路建設理念與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有機結合,以“生態九綿、熊貓家園”為藍本,采用橋隧形式穿越大熊貓國家公園97.294公里,該路段橋隧比高達95%,僅占用公園岷山片區總面積的0.027%,對大熊貓棲息地的割裂作用近乎為“零”。同時,項目位于川西北高寒高海拔地區,走廊狹窄、土地稀缺,建設面臨極其復雜的地形地質條件,具有“三多三高三難”的顯著特點。建設團隊秉持“最大程度保護、最小程度破壞、最大限度修復”原則,通過優化線位設計、減少棄渣場數量、推廣“零開挖”進洞技術等措施,在加快推進項目建設的同時,顯著降低了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文旅融合賦能,驅動沿線經濟發展。被稱為“川西天路”的九綿高速,貫穿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及綿陽市平武縣、北川羌族自治縣、江油市、游仙區,不僅有效改善了周邊194萬余名群眾的出行,更串聯起九寨溝、黃龍、王朗自然保護區、白馬藏族鄉、平武報恩寺等30余處優質文旅資源,形成“一路皆景、一路通景、一路向景”的交旅融合格局。
服務保障升級,完善出行配套體系。九綿高速依托沿線藏羌文化、白馬文化及李白文化等多元人文背景,以“一站一格,一站一景”的設計理念打造了17個收費站,并積極推行“無亭化、集成化、輕量化”的新型收費模式,通過全線配置34臺“智慧收費機器人”,全面提升通行效率和服務質量,實現了收費站的智能化升級。這些機器人應用于混合車道,代替傳統人工發卡、收費方式,實現了智能化、精準化、快速化的通行,站口通行效率較傳統模式提升約20%。九綿高速還重點打造了一批智慧與文化相結合的標桿性新型收費站,如綿陽段的大康收費站、平通收費站,通過智慧收費機器人實現高效運營的同時,在收費站建筑景觀中融入川西民居元素;九寨溝段的收費站則提取藏族碉樓造型符號,讓智能化通行與地域文化體驗深度融合,成為九綿高速“交通+文旅”創新的生動縮影。
施工科技創新,攻堅世界級工程難題。自2016年開工至建成,4萬余建設者歷時9年推進九綿高速建設,期間面臨多重嚴峻挑戰:項目地處川西北復雜地質與氣候區域,需穿越龍門山斷裂帶、虎牙斷裂帶等多條地質斷裂帶,且歷經“8·8”九寨溝地震、多次山體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災害考驗,施工條件極為惡劣。
“九綿高速全線通車有效促進了大九寨旅游環線的繁榮發展,帶動沿線豐富的旅游資源的整合與升級,直接串聯了大九寨、大熊貓、大蜀道三大世界級文旅品牌,實現了從‘交通線’向‘風景線’和‘經濟線’的跨越式發展,將成為連接甘肅、青海、新疆的出川大通道,對四川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促進沿線民族地區鄉村振興、推動‘大九寨’交旅融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據四川省交通運輸廳建管處處長馬海燕介紹,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年底前四川將再建成通車13個項目(路段)約840公里,全年建成通車高速公路900公里,全省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突破11000公里,新增3條出川大通道,新增3個縣實現高速公路通達,整個“十四五”時期將新增高速公路通車里程近3000公里。